· 学校主页· English

【十答记者问】青岛基地、烟台研究院要做这些事!

作者:  摄影:  来源:烟台研究院、研究生院建设管理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09-09  浏览次数:2436

日前,学校《青岛创新发展基地建设计划纲要(2019-2022年)》和《烟台研究院总体框架方案》正式发布。标志着学校办学格局的新拓展,事业发展出海口的新突破,创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增量。小程特别邀请青岛基地、烟台研究院负责人,就师生所关注的问题答记者问,以使全校师生进一步明确认识、凝聚共识,在敏锐识变、积极应变与主动求变中,抢抓并把握这一重大发展机遇。

问:学校建设青岛创新发展基地和烟台研究院的初心是什么?

学校的一切工作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才培养,把一切优质资源汇聚到人才培养工作中来,这是我们拓展办学格局的初心。

在六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有过辉煌时期,也有艰难时刻,当前,学校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国家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形势,目前的办学模式、办学理念,特别是人才培养方式、科研组织模式已不能适应和满足社会形势的新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新需求。

新形势下,走老路肯定不行,必须以新理念、新战略来应对,以改革创新、开放合作的办学理念,通过青岛、烟台新区建设,打造学校特色办学的出海口、新兴学科的增长点、综合改革的试验田、融合技术的创新区,共建共享的新平台、协同育人的全链条,最终回馈到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来,这是我们到两地拓展办学格局的初心。

同时,作为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无论在人才培养还是科学研究方面,都要对行业的发展起到支撑引领作用,这要求我们必须寻找新的“出海口”。这绝不仅是物理概念上的出海口,而是学校怎样支撑引领行业发展,适应国家需求,提升办学理念和办学水平的广义“出海口”。学校走出去拓展办学格局,绝不仅是拓展物理空间,更是拓展思想空间和政策空间,青岛、烟台两地就是解决这个“出海口”的问题。

我们的思维要真正面向大的海洋,利用青岛、烟台地方政府给我们的资源进行改革创新,以更先进的理念去办学,同时促进校本部的科研模式、科研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等的连锁反应,以适应时代和国家对我们新的要求和期盼。

问:青岛创新发展基地和烟台研究院的定位是什么?

学校自身发展到了一个新时期,每个学科都要结合自身发展阶段,精准研判自身瓶颈问题,主体优势学科要着力围绕青岛创新发展基地构筑新的学科发展平台。通用基础学科要着力围绕烟台研究院的定位,精准对位市场应用前沿,构建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平台。

学校赋予青岛创新发展基地四个功能定位,即服务若干学科长期海洋观测和建设永久科研设施的需要,成为海上试验的重要基地;发挥经济环境和地理优势,成为学校吸引海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满足国际合作办学的需求,成为学校与世界一流大学联合办学的重要基地;与涉海单位深度融合,成为学校船海及相关领域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基地。简言之,就是学校围绕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借助青岛给予的新发展空间和新平台,解决现阶段存在的瓶颈问题,也就是如何出增量的问题。

对于烟台研究院,定位就是围绕包括传统海工装备技术和新兴海工装备技术在内的“大海工”方向,与企业深入合作,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建设引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产业研究生院,通过引进新智力、新平台、新合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大海工”是广义的,每位哈工程教师都可以找到发展空间,关键是要理解烟台研究院的定位,深入思考如何与企业合作,如何做好增量。“以增量带存量,以存量促增量”,是学校在烟、青两地布局发展的重要原则。

问:请您解释一下对“存量”与“增量”的理解。

 “存量”比较好理解,就是学校已有的办学特色、行业地位、学科优势、科研高地、平台基础、办学声誉等整体优势和基础。“增量”是指新的发展理念、新兴交叉学科、新的科研方向、新引进的高水平人才和团队、新增的高水平科研设施、新的国际国内合作平台、新的产业增长点、新的发展模式和体制机制。要着力布局和拓展新的交叉学科(方向)、新的科研方向、新的发展领域,带动新的高水平人才团队、新的高水平科研设施,推动形成办学的新机制、新理念。作为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到当前阶段,遇到的发展瓶颈需要依靠“增量”进行突破。以全方位高水平的“增量”带动学校“存量”提升水平;以学校办学已有“存量”基础,加速推进“增量”汇聚,支撑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实现。

学校对烟、青两地的定位就是做增量,这绝对不是线性的延伸,也不是简单的科研项目增量,而是学科方向、实验平台、高水平师资引进、办学理念等的增量,是跨越式发展。但是各个学院的增量点肯定都不相同,这就需要广大教职工一起来思考谋划。举个例子,船舶学院这半年多来,一直围绕烟台研究院的“大海工”定位,与烟台市企业深入合作,将发展海洋牧场,海上新能源和深远海装备技术,这就是船舶学院在烟台跨越式发展要干的大事,如果这些事情利用烟台的条件做成了,学院就有了新学科方向、新平台、新师资、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包括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这就是学院跨越式发展的增量。

问:怎样利用烟台、青岛的优势,解决我们存在的问题?

围绕人才培养的初心,去思考支撑人才培养的学科方向、师资队伍、学科平台都有什么问题,盯着大事想问题,能把问题找准,自然就知道怎么利用两地了。

烟台研究院建设给予学校重大发展机会,烟台市的发展定位与学校建设大海工方向的产教融合研究院定位完全吻合。通过与企业合作,解决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从而达到校企共赢发展。校企合作项目是开展人才培养、建设平台的抓手,但项目不是目的,不是初心,只是一种手段。校企合作的初心是培养专业型创新型人才,最后形成平台,大家共建实验室,共享实验条件,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校企合作的根基。我们要深入思考,到烟台要建设什么样的平台,通过平台将企业联系和支撑起来。我们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把全校的资源利用好、调动好、发挥好,树立全校一盘棋的大格局思路,全方位跟进服务企业的产业全链条,给政府解忧,真正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并通过我们发挥黏合剂的作用,把政、产、学、研、用聚合到一起,做瞄准国家战略需求的大事。

对于青岛创新发展基地,就要围绕海洋强国战略和国家发展需求来谋增量,是学科方向的增量、科研方向的增量,还是师资队伍的增量,各学院要根据自身情况形成清晰认识,明确青岛创新发展基地的四个定位:吸引海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高地、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国际知名企业联合办学的示范区、海上试验的重要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平台。通过青岛基地建设,可以有力推动学校新兴学科交叉和前沿学科发展。

烟、青两地既是学校的战略选择和战略机遇。广大教师要解放思想,用发展的眼光从整个学科发展的角度思考,结合国家和地方发展大势,用体系化的思维来思考发展到当前阶段应该干什么,怎么干。

问:青岛创新发展基地具体有哪些工程规划?

学校规划了“一区、一场、一基地、一集群”四大重点工程,即青岛科教区、浅海国家实验场、装备技术保障基地、装备产业集群。

科教区是学校在青岛发展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四大重点工程的发展驱动力量,通过“一区”建设的壮大和发展,逐步拓展和衍生“一场”“一基地”和“一群”。科教区承载海洋领域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学科建设核心功能,是试验场、保障基地、产业集群发展的人才和技术源泉。紧扣青岛创新发展基地孕育新兴学科、打造优势方向、吸引高端人才、特色办学前哨重要基地功能定位。青岛科教区作为核心功能区,主要开展海洋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创新科技研究、国际联合办学和校企联合办学,布局船舶与海洋、海洋信息、船舶动力、先进核能与核安全、海洋新材料、海洋科学以及文管类特色学科专业,实现共建共享,相互支撑。

浅海国家试验场作为海洋重大科研基础设施集群,以一流试验设施汇聚全球智力资源和先进成果,同时为科教区、保障基地、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平台支撑。紧扣青岛创新发展基地开展海洋观测、海上试验重要基地功能定位。为青岛科教区提供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的保障条件,实现科技共商共兴,合作开放共享。

装备技术保障基地承载集成行业力量、服务海军的重要使命,同时对科教区、试验场、产业集群起到需求牵引作用,并对产业发展产生技术溢出效应。

装备产业集群承载做强海洋装备产业、支撑青岛发展的重要使命,对科教区、试验场起到产业需求牵引作用,同时对科教区、试验场、保障基地起到反哺助推作用。紧扣青岛创新发展基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重要基地功能定位。依托青岛科教区作为国际海洋无人装备产业集群的核心技术领头羊,通过对高端人才集聚、海洋领域人才培养、海洋技术及装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产业化等全领域创新要素的汇聚,创建国际海洋无人装备产业集群,带动周边配套产业区,集聚海洋无人装备领域一线示范企业,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青岛国际海洋无人装备产业集群。

问:实现烟台研究院“大海工”发展内涵的关键是什么?

 “大海工”的大,就是我们所有的学院都要思考与“大海工”之间的连接点、切入点,就是所有学院都可以围绕“大海工”方向来打造本学科新的增长点。打造新增长点的关键是面向市场发展前沿、面向产业发展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超前布局,深度推进校企合作,共建产教融合的合作平台。

 “大海工”特别是通用学科的“大海工”,需要通用学科精准研判自身瓶颈问题,精准对位市场应用前沿,找到校企合作的“大海工”产教融合平台。

烟台市的发展定位与学校建设大海工方向的产教融合研究院定位高度吻合。烟台研究院建设的关键是与企业深度合作,解决企业真正的瓶颈问题,从而达到校企共赢发展。校企合作,初心是培养专业型创新型人才,最后沉淀成平台,学校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共享实验条件,真正做到产教融合,全方位跟进服务企业的产业全链条,真正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问:烟台、青岛两地将采用什么举措吸纳人才?人才建设目标是什么?

两地坚持人才强校、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和两地建设目标,按照“有计划性引进、有目的性培养”的原则,“倾注超常规热情、不惜超常规投入、采取超常规措施”,以“大师+团队”的模式建设师资梯队,努力打造一批学界和业界领军人才和优秀团队,成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高地,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构建多渠道延揽人才新机制。精准引才——紧扣两地发展方向,树立“精准”理念,“靶向”引才,重点引进学术型、工程技术型和产业型(成果转化)三类人才。全球引才——通过“兴海学术”论坛(青岛专场)、赴海外举办高端人才招聘宣讲会等形式储备更多优秀后备人才;开发利用好国外校友会、海外引才专员队伍及海外引才基地等渠道资源;加大海外协会招聘广告宣传力度,使海外学者进一步了解学校的人才需求。借力引才——借力青岛“双招双引”行动的“人才聚集攻坚”政策,加入其全民招才引智工程,发挥政府政策引导作用;利用青岛市“海外院士青岛行”“蓝洽会”“百所高校千名博士青岛行”“招才引智名校行”等活动,做好学校宣传,开展好引才工作;结合地方政府需求,与地方政府联合开展人才引进专项工作。

青岛基地人才队伍建设目标是,围绕海洋技术与装备、海洋科学、无人系统装备、海洋信息与人工智能、船海新材料、中国制造和国家安全产业发展等方向,组建15个左右团队,每个团队20人左右;经过3年建设,形成300人左右规模师资队伍。

烟台研究院紧扣“大海工”发展定位,按照“高水平教学科研人员”+“实验工程技术人员”+“管理服务人员”的路径,规划未来5-10年烟台研究院的师资、研究生培养和技术创新团队。建设目标为经过3-5年,教师和工作人员总量达到300人,研究生达到1500人,技术创新团队30个。经过10年发展,教职工达到600人,研究生达到3000人。

问:关于做好两地建设工作,您有哪些建议?

第一,要客观研判形势,深刻理解青岛创新发展基地建设纲要、十项行动任务方案以及烟台研究院总体框架方案。只有在深刻领会方案的基础上才能抢抓发展机遇。因此,研判形势非常重要。

第二,要以体系化思维来梳理本单位、本部门特别是本学院的工作。一是要围绕人才培养为中心;二是将人才作为战略资源;三是科研必须先行;四要抓好学科建设,学科方向是根本,条件建设是基础;五要抓好党建,将党建贯穿于学院建设的全过程。各学院领导、机关部门的负责同志要用体系化的思维来梳理学院工作,找出学院发展的瓶颈问题、关键问题。

第三,以开放的心态、开放的思维、开放的胸怀实现合作共赢,要构筑全方位多层次合作模式,做好校内合作、国际合作、校企合作和校校合作,特别是加强校校合作。作为行业特色型大学,学校在技术和装备层面为行业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学校的基础研究相对薄弱,需要通过校校合作、国际合作来解决这个关键问题。

对于烟台研究院,各学院要积极对接地方企业,主动谋划增量,只有谋出增量,未来才能有更大的发展平台,否则将失去发展的根据地。

对于青岛创新发展基地,各学院要从自身学院跨越式发展来思考,梳理出跨越式发展的瓶颈问题,结合当地的地域优势和资源条件解决瓶颈问题。

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围绕青岛创新发展基地建设和烟台研究院建设,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做国家之所需,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并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找准定位,为实现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不懈奋斗。

问:作为学校的一名教师,可以在烟、青两地找到怎样的发展空间?

每位教师都要客观地研判形势,深刻理解青岛创新发展基地建设纲要和烟台研究院总体框架方案。进一步解放思想,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抢抓机遇,深刻思考面向烟、青两地发展的新增量,要深刻认识到烟、青两地绝不是简单的线性延伸,也绝不是简单的科研项目增量,而是学科方向、实验平台、高水平师资引进、办学理念的增量。要想清楚本学科、本专业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谁能找准问题,找准与烟、青两地发展的结合点,谁就能抓住这个机遇。

既要立足正在做的事,立足学科优势,整合校内资源,又要到“大海工”的产业前沿去,面向产业最前沿的共性技术、关键瓶颈、实际应用等问题,寻找自身科研方向、人才培养工作与企业的结合点、共振点。要进一步以开放的心态、开放的思维、开放的胸怀,积极与企业开展全面深度的合作,全方位跟进企业技术产业全链条,对接企业的卡脖子问题,通过为企业解决真需求,面向市场应用前沿、面向行业和产业发展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超前布局,主动参与到构建面向未来、产教融合的学科平台当中来。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工作目的都是要反哺我们的人才培养。学校已倾力为教师们打造了事业的出海口,期待广大教师能从这里“直挂云帆济沧海”。

问:两地建设的进展如何?

2014年以来,学校与青岛市合作共建青岛船舶科技园,规划占地167亩,规划建筑面积26万㎡,总投资10亿元,已建成建筑面积13万㎡。目前,引进院士6人,其他高层次人才12人,博士453人,成立开放式研究中心26个,已孵化科技型小微企业150余家,2018年产值5亿元,引进重大项目21个,总投资超过64亿元。

2016年,学校与青岛市政府签订协议,共建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创新发展基地。协议确定青岛创新发展基地选址青岛西海岸新区古镇口科教创新区,规划占地2000亩,建筑面积140万平方米,东临黄海之滨,西靠大珠山,毗邻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和中国海洋大学黄岛校区,中部三沙路纵贯南北。一期工程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包括综合楼、科研实验楼、新兴基础交叉学科研究大楼、国际交流中心、食堂、教师周转公寓及两栋学生公寓。目前,一期工程已全面开工,预计2021年底交付使用。

20173月,学校与烟台市政府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186月,烟台研究院在烟台注册成立。烟台研究院先期(一期、二期)规划用地约630亩,规划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其中,一期工程规划用地232亩,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包括综合教学(实验)楼、国际交流中心、科创中心、博士与教师周转公寓、学生宿舍、综合楼(图书馆)等。201810月,我院一期项目开工建设,现五栋主体已封顶。预计20208月交付使用。


©烟台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院
地址:山东省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大街1号
邮编:264000 邮箱:yt@hrbeu.edu.cn
管理维护:烟台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院 技术支持:信息化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