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全国媒体到烟台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院采风
胶东在线11月5日讯(记者 孙宗顺 摄影 李刚 通讯员 刘杨磊 王慧)烟台海域面积占山东省的1/6,海岸线长占全省近1/3,当前,烟台正大力建设海工装备制造之城,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哪里来?5日,记者跟随“经略海洋走向深蓝·聚焦烟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2020全国媒体“云”上采风活动,来到烟台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院,探访创新推动区域产教融合的新路径。
研制超大“3D打印机”可产核电和海工装备关键构件
烟台哈尔滨工程大研究院,烟台八角湾中央创新区首个落地项目,以及烟台市引进的首个“双一流”名校研究院项目。2020年8月,烟台研究院交付使用后,随即掀起了科创动能助力区域经济再上新台阶的强劲马达。
在烟台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院重型实验室,由该校先进材料与制造技术团队联合国内十余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完成的龙门式重型增减材复合制造装备,已进入安装调试阶段,这是国内首台(套)重型增减复合加工设备,该设备集成了激光熔丝成形、超声冲击微锻造、数控铣削和在线监控等多功能,加工吨位可达16吨,远超目前以五轴联动机床发展研制的摇篮式增减复合制造设备的加工吨位。
海洋工程和核电装备的零部件特点是结构复杂、尺寸较大、制造工艺复杂、周期较长、成本较高,其研发和生产中迫切需要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增材制造)来缩短周期和降低成本。为了克服大型金属制件增材制造存在的空洞、裂纹等缺陷、以及变形开裂等补足,项目团队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型金属制件超声微锻造辅助激光增材制造技术与装备”项目的支持下,首次把超声冲击微锻造复合到激光熔丝增材制造技术,历经3年时间完成了国内外首台具有“增锻减”功能的激光熔丝成形制造装备,让这台超大型“3D打印机”有了“看家本领”。
推进高水平专业型人才培养改革培养机制获推广
烟台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院作为学校船海特色学科发展的“出海口”和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改革的“突破口”,紧紧围绕“产教融合”核心任务,以培养企业“可用好用”高端专业人才为原则,全力探索校企合作新机制和人才培养新模式,采用“三段+五化+双叠加”的培养模式,研究生学习阶段分为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成果三个阶段,遵循学生指导团队化、课程学习模块化、实践环节员工化、研究内容课题化、考核评价多元化五项要求,将课程学习与专业实践相叠加、专业实践与学位成果相叠加。
学校已从合作企业中遴选企业导师159位,并从企业中梳理需解决的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生毕业研究课题。学校与东方电子围绕电力系统与人工智能、电力电子与控制技术两大领域梳理了23项合作课题,2020级入学研究生将在未来的学习生涯中,围绕所选的企业课题,在校内导师的辅导下完成专业文化课学习任务,在校企合作联合实验室,跟随企业导师进行专业实习,完成科研任务,将科研成果应用到实际问题当中,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烟台研究院推进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三段、五化、双叠加”模式,已作为山东自贸试验区首批创新案例向全省复制推广。
科技创新有载体高水平研发平台助产教深度融合
研发平台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温室”,高水平的研发平台,将成为人才、项目、资金等创新要素集聚的载体。目前,烟台哈工研究院已有50余名教授和科研人员专职在烟开展工作,深海工程装备、海洋特种材料2个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已落户烟台开发区。电子政务建模仿真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核电核岛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山东省智慧海洋产业技术研究院、智慧能源联合实验室、海空光纤感测技术联合研发中心、产学研合作基地等多个重点科研平台同步入驻。
其中,国家核电核岛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是国内核电装备产业领域获批的唯一一家产业计量中心,由哈尔滨工程大学和烟台开发区管委、烟台市计量所联合共建,结合了学校专业优势学科、未来将建成国内核电装备产业集聚基地、计量测试服务基地、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基地、计量测试和核电科普宣传基地。
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烟台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院将与更多企业以“共享、共用、共建”的模式联合搭建科研创新平台,重点面向烟台市海洋强市目标、烟台市八大主导产业方向、2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及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需求,瞄准烟台建设中国海工北方总部、中国东方航天港及“百箱工程”“中国海工城”重大项目及高新技术支撑产业发展需求,最终建设集陆上海工装备测试实验条件集群、陆海联调码头、海上综合测试试验场于一体的陆海联调可靠性测试中心,为烟台市新旧动能转换、经济和行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文章录入:岳露 编辑:岳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