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全国媒体“云”上采风活动启动
胶东在线11月5日讯(记者 孙宗顺 摄影 李刚)地处黄渤两海交界的烟台,海域面积占山东省的1/6,海岸线长占全省近1/3,海洋资源丰富。当前,烟台正打造海洋牧场示范之城、海洋旅游品牌之城、海工装备制造之城、海洋环境优美之城,推动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5日,“经略海洋走向深蓝·聚焦烟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2020全国媒体“云”上采风活动,走进烟台涉海科技企业、高校,遇见一群不凡的蓝色后浪。
海洋鱼骨变废为宝 这家企业不一般
在烟台东诚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东诚药业),普通的鱼软骨变废为宝,摇身一变成了硫酸软骨素原料药,产销量位居世界前列。以此为契机,东诚药业的研发脚步,一年比一年快。
在东诚药业硫酸软骨素生产车间,整个生产过程中,物料都在各种反应罐和管路设备中移动,加工过程基本上实现了全密闭、自动化,操作环境十分安静、整洁。普通的鱼软骨从原先的下脚料,经过生产线,摇身一变成了原料药。2019年,东诚药业硫酸软骨素销售达632吨,销售收入2.22亿元。东诚药业已成为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硫酸软骨素生产企业,药品级硫酸软骨素的生产和出口量国内排名首位,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
10多年来,东诚药业海洋生物药物创新不断,2003年海洋鱼来源硫酸软骨素投产,2005年海洋来源的胶原蛋白投产并出口创汇,2011年起硫酸软骨素原料药(EP级别)出口加工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自主研发的生物多糖类药物提取与纯化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及国际先进水平,已具备多项海洋生物药物研发及产业化核心技术。
海参前店后厂聚集地打造海参产业新模式
山高骅达现代食品产业园,占地400亩,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总投资额超14亿元,是集山东农海产品流通平台、中国海参供应链孵化平台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产业园区。产业园积极响应大海洋渔业发展战略,扶持当地海参加工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海参产品的加工增值率和附加值,辐射带动海参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的提高,为全市海参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新模式、新样板。
山高骅达现代食品产业园高级顾问杨波介绍,产业园“海参供应链”板块,已于2019年交付使用,分设19套品牌旗舰店铺,82套产销一体化海参加工店铺,并配有370米海参展销体验街区,一体化海参加工店铺全部采用前店后厂运营模式建造,完全实现了海参加工环节的标准化生产。
前店后厂模式的加工厂房严格按照SC国家认证标准建设,内设原料处理区、蒸煮盐渍区、烘干区、成品(内外)包装区,同时配套园区商户专属的食品检测和污水处理环节,实现生产、加工、品控、检测、认证、销售全环节的国标化,为实现标准化、品牌化、科技化、智能化的海参加工企业奠定基石,助推海参企业走向品牌化、国际化。
杨波介绍,能够进驻到此的企业,皆是在业内品牌、口碑取得良好反响的企业,可以为广大海参农户、合作社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产业园内加工厂致力于建设透明工厂,标准化的加工车间内设有参观走廊,让整个加工过程更透明。
探访海工智囊科创马达本领超群
烟台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院,是烟台八角湾中央创新区首个落地项目,以及烟台市引进的首个“双一流”名校研究院项目。在学院一处重型实验室,由该校先进材料与制造技术团队联合国内十余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完成的龙门式重型增减材复合制造装备,已进入安装调试阶段,这是国内首台(套)重型增减复合加工设备,该设备集成了激光熔丝成形、超声冲击微锻造、数控铣削和在线监控等多功能,加工吨位可达16吨,远超目前以五轴联动机床发展研制的摇篮式增减复合制造设备的加工吨位。
烟台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院作为学校船海特色学科发展的“出海口”和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改革的“突破口”,紧紧围绕“产教融合”核心任务,以培养企业“可用好用”高端专业人才为原则,全力探索校企合作新机制和人才培养新模式,采用“三段+五化+双叠加”的培养模式,研究生学习阶段分为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成果三个阶段,遵循学生指导团队化、课程学习模块化、实践环节员工化、研究内容课题化、考核评价多元化五项要求,将课程学习与专业实践相叠加、专业实践与学位成果相叠加。烟台研究院推进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三段、五化、双叠加”模式,已作为山东自贸试验区首批创新案例向全省复制推广。
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烟台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院将与更多企业以“共享、共用、共建”的模式联合搭建科研创新平台,重点面向烟台市海洋强市目标、烟台市八大主导产业方向、2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及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需求,瞄准烟台建设中国海工北方总部、中国东方航天港及“百箱工程”“中国海工城”重大项目及高新技术支撑产业发展需求,最终建设集陆上海工装备测试实验条件集群、陆海联调码头、海上综合测试试验场于一体的陆海联调可靠性测试中心,为烟台市新旧动能转换、经济和行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文章录入:岳露 编辑:岳露